

2025中央一号文件 “一以贯之”和改革举措
前言QIANYAN23日,2025年中央一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如约发布。2025年中国“三农”工作怎么干?中国如何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夯实“三农”这一经济压舱石?这份文件进行了详细解答。
目录CONTENTS 新提法凸显问题导向
五项重要任务“一以贯之”1
五项重要任务“一以贯之”近年来,中国农业连年丰收,农村整体稳定和谐,但同时,中国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国际环境复杂严峻,面对这种形势,夯实“三农”基础对中国社会经济至关重要。 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2025年“三农”五项重要任务,分别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这五项任务是中国近年来“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重点任务,已成为中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总框架和总纲领。
五项重要任务“一以贯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叶兴庆向中新社记者表示,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3”的工作框架,即“两个确保”和“三个提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措施依然延续了这一框架思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延续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继续从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部署,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提出多项改革举措
提出多项改革举措除了五项重点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高度重视改革,在文件第六条中专门提出,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文件的前五个任务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重点的改革举措则是实现前述五项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多项改革举措在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条中出现,显示出改革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
提出多项改革举措围绕“钱、地、人”等要素资源配置,文件第六条专门详细部署了6项分任务,分别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统筹推进林业、农垦和供销社等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改革是对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的贯彻,充分强调要素资源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起决定性作用,强调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李国祥表示。
提出多项改革举措比如,文件就“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进行了较详细安排,引导整个金融体系,包括货币政策工具、金融市场、债券市场等集中发力,引金融“活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解决“钱”的问题。 在“人”这一要素上,除了对返乡、下乡、留乡人员完善培育和发展机制,也针对进城务工人员提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3新提法凸显问题导向
新提法凸显问题导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通篇干货满满,都是简短干脆且颇具针对性的任务安排,并根据新情况有一些新的提法和表述。 比如,在农民增收方面,文件关注到农村大龄劳动力当前的困境,专门提到“加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面对去年一些农产品价格低迷的情况,文件专门提到“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针对近年来农村基层事项繁杂等情况,文件提出“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新提法凸显问题导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没有提出具体的粮食产量目标,而是创新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意味着除了关注粮食安全,还强调其他重要农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文件还首次提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姜文来表示,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领头羊”,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此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还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2025中央一号文件 “一以贯之”和改革举措
标签:精美简洁2025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一以贯之”和改革举措PPT课件
- 编号 12267863
- 大小 7.9 MB
- 页数 共14页
- 软件 PowerPoint/WPS 查看教程
按
+
收藏好党课网
节省您50%的设计时间
此作品是由好党课网签约设计师设计上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请勿作他用。人物肖像,字体及音频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
好党课网尊重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329633930@qq.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