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雪枫
共产党人好榜样
彭雪枫(1907年9月9日-1944年9月11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曾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成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为了纪念彭雪枫,在河南省镇平县、夏邑县,安徽省宿州市、蒙城县等地均建了彭雪枫纪念馆或以雪枫命名的公园或学校。
求学经历
1907年9月9日(农历八月初二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乳名隆兴,学名修道。
1912年初随教私塾的祖父彭如澜读书识字。后在伯父彭延庆办的私塾为富家子弟作伴读。
1921年秋,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彭延庆,并考入南开中学。
1924年春夏之交,学校迁址于北京南郊团河,学校易名为“育德中学”。秋,彭禹廷中断资助。得校长余心清照顾,让其在该校小学部教国文,每周七小时,月酬十元,才得以继续上学。[1]
革命之路
1925年在爱国进步教师的影响下,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独秀文存》等进步书刊。“五卅惨案”发生后,组织同学同校方进行斗争,取得胜利,建立了育德中学学生自治会,被选为会长。6月下旬,经唐纵介绍,在育德中学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辗转于各地,曾从事学运、兵运工作,参与领导农民暴动,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1929年6月,被派到烟台刘珍年部二十一师做兵运工作。10月,在《国闻周报》副刊发表《烟台纪行》。12月,奉派往福山做农运工作。
/
1930年初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5月被派到苏区,历任红军大队政治委员、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和中革军委第1局局长等职。参加了长沙、吉安、赣州、漳州、水口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革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一梯队队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1935年2月部队缩编后任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团长。在攻克娄山关、占领遵义城的战斗中,率部担负主攻任务。9月任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等战役。
抗日战场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曾应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的邀请,到山西大学讲授《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指出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必要性,阐明游击队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原则和内容,后由延安解放社印成单行本在各抗日根据地发行。
1938年春调赴河南确山竹沟,兼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9月,周恩来、叶剑英指示河南省委将工作重心转向豫东,创造豫皖苏边新局面。廿七日,竹沟抗日武装隆重举行进军誓师大会。同月29日,《拂晓报》创刊。雪枫同志写《拂晓报——我们的良友》发刊词并为刊头题字。
/
1939年11月11日,河南竹沟“确山惨案”发生后,撰写《关于竹沟事变》一文;同月,奉新四军军部命令,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任司令员兼政委。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委员会成立,任主任。28日,为《拂晓报》撰写题为《本报被禁的声明》的社论。
1940年8月,八路军三三四旅新二旅与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12月9日,在《拂晓报》发表《怎样和敌人斗争与怎样建立敌后根据地》一书的序言;同月12日,因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六旅十七团团长刘子仁、十八团团长吴信荣率部叛变投敌,发表《为紧急动员告淮上绅耆书》。[2]
新四军第四师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同月17日,发表《誓为皖南事变殉难烈士复仇》一文;同月24日,发表《纵谈皖南事变——答记者问》的谈话;同月28日,八路军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任师长兼政委。2月10日,汤恩伯率十万反共顽军大举进犯豫皖苏边区,彭雪枫指挥四师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反顽斗争;同月11日,致函顽军头目李仙洲,敦促其悬崖勒马;同月18日,致函阜阳县警备司令廖运泽,呼吁团结抗战,揭露何应钦利敌误国的罪行。
......
标签:党政风彭雪枫PPT共产党人好榜样党史人物介绍党课(讲稿)
- 编号 12268834
- 大小 70.1 KB
- 页数 共5页
- 软件 Word 查看教程
按
+
收藏好党课网
节省您50%的设计时间
此作品是由好党课网签约设计师设计上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请勿作他用。人物肖像,字体及音频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
好党课网尊重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329633930@qq.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
